忽必烈手中十五万蒙古铁骑,十万汉人步卒。在这里迎战前来讨伐他的阿里不哥大军。
阿里不哥作为草原上的实际统治者,从大草原上召集了十余万蒙古骑兵,号召力可见一斑。
更有二十万***军队,即为回回部,色目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食人。
兵力上,其实是阿里不哥占优。
但最终结果却是忽必烈赢了,阿里不哥被驱逐到了大泽(贝加尔湖)西北。
在这场战争中,汉人步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汉人步卒就在和林修建防御工事,组成了厚厚的步卒方阵,长矛,大盾,远弓,大弩,还有大量的火器混合起来。
严防死守!打退了十万回回兵数次进攻后,又接连抵挡住了蒙古骑兵的冲击。
在阿里不哥的骑兵力竭,回回兵士气不振之际,忽必烈抓住时机,当即指挥十五万精锐骑兵倾泻而下。
阿里不哥的部队遭受了重创,随即汉人步卒开始移动,推进,与骑兵交替。
当对方蓄势攻来,骑兵后撤,以步兵方阵硬抗。
敌军势尽,则骑兵出动,疯狂撕咬…
最终阿里不哥的部队损失过半,带着残部逃遁了。
长年留在草原上的幼子,还是比不上见识过各种场面的忽必烈的。
忽必烈取得了战果,从今天开始,他就是蒙古帝国的大汗。
庆功宴上,重将酣然,就连忽必烈自己,也醉意熏熏。
殊不知他接手的这个汗位,实际上是个烫手的山芋,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
……………
“橘生淮南则为橘,聚生淮北则为枳……”
暗夜里,杨浪漫步草原上,头顶是星空,脚下是大地。
这里,是长城以北。
秦皇汉武的北上,为什么都是至河套平原而停止?
即便他们的军队曾经抵达草原的更深处,但再也没有北上,而是修建了长城,以守代攻。
原因其实很艰难,越过了长城,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人,便无法存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活下去,就得牧羊,就得养马,就得变成胡人。
草原就在那里,中原王朝无法去占领,那里的游牧民族就如斩之不近的野草一般,隔了一茬又一茬,越割越猛。
先有东胡,匈奴,后有鲜卑,柔然,再有突厥,回纥。又有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之后,还会再冒出一个所谓的满洲。
一个民族被剪除,领一个马上崛起,即便草原上没了,从中原过去的中原人,在草原上也会变成胡人,而后,对长城以南发起疯狂的进攻………
难道,就真的无法长久占据草原?把北方威胁彻底扼杀掉?
“时代,终究有其局限性,但我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农耕时代自从进入工业时代,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