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rediandy.com
字:
关灯 护眼
西瓜书屋 > 大宋那些年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孤注一掷
推荐阅读:

第一百二十三章 孤注一掷

国朝谋略无双士,破虏攘夷,换来百年太平,乾坤盛世,功贯古今谁能敌;翰苑文章第一家,出将入相,挣得河清海晏,国富民强,才兼文武世称雄。

胸有甲兵百万,腹藏韬略三千。你道此诗写得是哪一位?竟值得那当朝宰相力荐,能令君王百官颔首,能令蛮夷强虏胆颤,且听小子我慢慢道来。

军不可一日无将,民不可一日无相。宰相李沆突然薨逝,翰林侍读学士,六十七岁的毕士安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做官默默无闻了大半辈子,如今被提拔为副宰相,毕士安内心既激动又惶恐,赶紧进宫谢恩。

毕士安,字仁臾,代州大同(今山西大同)人。本名毕士元,因为“元”字冒犯了大宋皇帝的名讳,改名士安。

其曾祖与祖父都在本地做小官,父亲任过观城县令。

毕士安少时就勤奋好学,事继母祝氏以孝闻。祝氏道:“学习一定要寻求良师益友。”于是年少的毕士安就辞别双亲,到宋地(今河南商丘市)、郑地(今河南新郑市),遍访名师,求学苦读,并和当时的名士杨朴、韩丕、刘锡成为好朋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乾德四年(966),二十八岁的毕士安进士及第,开始进入仕途。

毕士安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日三省吾身。

太宗即位,拜监察御史,出知乾州。雍熙二年(985),诸王出阁,前往自己的封地做藩王,太宗为他们选择僚属,毕士安调任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

太宗道:“皇子们在宫廷长大,未闲外事,年渐成人,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

端拱年间,太宗诏命王府的属官各自呈献自己撰写的文章。太宗阅览多日,问身边的近臣道:“属官们的才能已经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品行谁更优秀呢?”有人说是毕士安。太宗道:“正合朕意。”不久,毕士安以本官的身份兼任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召为翰林学士。有大臣向皇帝推荐张洎,太宗道:“张洎与毕士安相比,文采阅历固然不差,但操行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时,太宗的身边有位近臣,仗势欺人,强娶民间一位已经订婚的女子。该女子告到官府,毕士安秉公而断,将此事上奏皇上,最终将女子判还前夫。

宫中常有人会被授予外职,每当这个时候,太宗就会让毕士安先给这些人上一堂思想政治课,给予告诫和勉励。

作为真宗的潜邸旧臣,真宗即位后,毕士安官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咸平元年(998),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真宗诏选官吏校对勘正《三国志》和晋、唐书,有人说两晋时期的事多鄙陋粗俗,不应流传后世。毕士安道:“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一书备载。”真宗认为他说的正确,遂命刊刻。

◆慧眼荐贤

毕士安进宫谢恩。真宗道:“爱卿别急着叩头,马上会任命你当宰相。”毕士安再次顿首拜谢。

真宗道:“朕倚仗卿来辅佐,哪里只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你现在公务繁忙,朕想给你配个副手,你举荐个人选,看看谁能胜任?”

毕士安道:“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凖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

真宗道:“朕早闻寇凖这人刚直强硬,喜欢意气用事。”《宋史》载:“帝久欲相凖,患其刚直难独任。”

毕士安道:“寇凖正直无私,慷慨有大节,忘身为国,秉承道义,嫉恶如仇,这都是他的优点,朝中无人能及,只是他这种性格不受世俗欢迎。今天下臣民蒙皇上恩德,安闲逸乐,但西面和北面有跳梁小丑为边患,寇准这样的人正是朝廷所用之人才。”

真宗道:“可也,不过要借卿这样年高德劭的人来镇服他。”

建安才子曹植曾言:“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

寇凖绝对称得上是个光芒四射的个性强人,朝野上下公认的大才。他年轻有为,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时就被太宗拜为枢密副使,当上参知政事。

然而寇凖为人刚直,经常犯颜直谏,又盛气凌人,锋芒毕露,所以无论皇上还是同僚,都对他这人颇感头疼。朝中有些人,总想找机会扳倒寇凖。

一天,有个疯子拦在寇凖马前,大呼万岁。知枢密院张逊趁机怂恿判左金吾王宾向皇帝上奏报此事,太宗大怒,贬了张逊,寇凖也被罢官任青州知州。

寇凖离京后,太宗经常闷闷不乐。问身边的人道:“寇凖在青州快乐吗?”左右回道:“寇凖得一美差,应该不会苦恼。”太宗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寇凖,第二年,将其召回,再次拜为参知政事。

寇凖一回来,就劝太宗立储,君臣二人常常宫中小酌,每次都是不醉不归。

虞部员外郎冯拯上书揭发寇准擅权行事,寇凖这个大嗓门,不依不饶,争辩不止。太宗觉得寇凖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于是,再次罢其副宰相职,贬为邓州知州。

可惜的是,到死,君臣二人也没能再见上一面。

明眼人都知道,太宗这是在为太子储备人才,把这个人情留给太子赵恒。

真宗即位,寇凖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咸平六年(1003)六月,担任三司使。

在毕士安眼中,寇凖简直就是天生的宰相之才,“小老弟啊,你这个天才,请收下我的膝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若无伯乐,虽千里追风之马,也只能是屈辱于奴隶之手,老死于槽枥之间,一生没世无闻。

从来英雄惜英雄,自古豪杰重豪杰。真正优秀的人,会喜欢比自己强的人,也敢于推荐比自己优秀的人。承认别人优秀,藏着一个人的格局和胸怀,因为他们懂得互相补台,才会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只能是共同垮台。

毕士安知人善用推荐寇准为相,就是看中了寇准这人聪明睿智,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能堪大任。甚至不惜纡尊降贵,自降身价,让寇凖做自己的顶头上司。

说到知人善察,慧眼识人,我们不得不再说回老宰相李沆。

寇凖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李沆始终不想用此人,回了寇凖一句:“可使之在人上乎?”这种人能让他做高级干部吗?寇凖不以为然,心里面一度抱怨。数年后,寇凖遭丁谓陷害,被贬雷州,方才信服李沆所言。

寇凖又举荐河东转运副使郑文宝,说他熟两边事,可任用,这回李沆没反对。景德元年初九,升郑文宝为陕西转运使,增加官秩,赐金紫。

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穿紫色官服,五品以上着绯色官服。有时官员品级不够,皇上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称赐金紫。

郑文宝又是何许人也,值得寇凖这么推荐。他可是南唐降宋的官员中,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郑文宝,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福建宁化县)人,南唐左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从小受业于南唐吏部尚书徐铉。

郑文宝这人特别内秀,尤善篆书和弹琴,很小的时候,郑文宝就能写得一手好篆书,他所写的小篆小至中指指甲盖,颇具匠心。徐铉对自己的这个门生,非常得意,曾向人夸耀说:“篆字难于小而易于大,文宝的篆书小字胜过李阳冰,大字则与之不相上下。”

南唐时,郑文宝以其父荫授奉礼郎,后迁校书郎。归宋后,被朝廷录为广文馆生。

郑文宝善于写诗,风格清丽柔婉。曾作《柳枝词》,诗云:“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为后世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

郑文宝想见后主李煜一面,担心禁卫让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假扮成渔夫,这才得以见面。郑文宝当面陈述大宋皇帝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感动得李煜直夸郑文宝是忠臣。

太平兴国八年,三十岁的郑文宝参加科举,凭着真才实学,一举进士及第,被授与修武(今河南修武县)主薄。

淳化二年(991),郑文宝调任殿中丞,奉命出使川、陕,清理整顿税收。郑文宝走访得知,当地官员为增加税收,规定登口岸经商的商人必须交纳“到岸税”,商人们为此苦不堪言。郑文宝立即奏请朝廷,免除了商人的“到岸钱”,此举大快人心,深得百姓赞扬。

此时,正逢夔州广武驻军叛乱,四处抢劫,惊扰百姓。作为钦差大臣,郑文宝果断担负起平叛重任。他率军乘船而下,一夜航行数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叛军。获得朝廷嘉奖,赏赐五品朝服,升任陕西转运副使。

在陕西任职期间,郑文宝多次救济灾民,穿过沙漠,督运粮草给边军。他还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众多少数民族的拥护,有的酋长还认他做“干爹”。

咸平年间,李继迁劫走朝廷运往灵州的粮草,并且攻占清远,围困灵州。朝廷委任郑文宝以工部员外郎兼随军转运使之职负责平乱。郑文宝率精兵冒雪奔袭清远,一举击败李继迁。

守卫环庆的龙猛卒部士兵七年未换防,又不能按时领到军晌,产生不满情绪,预谋造反。郑文宝得知后,果断决定先借库银发放军饷,以安军心,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兵变。随后上奏朝廷,表示支取的库银由他来偿还,朝廷体谅到郑文宝的良苦用心,下诏免除其库银的偿还。

李沆对郑文宝之事早有耳闻,这才会同意寇凖的举荐,让郑文宝绯衣换紫袍,成为从三品大员,赐金鱼袋。

李沆死后二十余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反驳道:“李沆曾说,梅询不是君子。”可见,李沆识人察人影响之深。

景德元年(1004)八月,寇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毕士安兼管修撰本朝历史,寇準以集贤殿大学士身份,职位在毕士安之下,还是相当于毕士安的副手。

这一年,寇凖四十三岁,毕士安六十六。一个年富力强,一个精于政事,二人搭档,简直是绝配。不得不说,这也是大宋百姓之福。

寇準为相,刚硬方正,嫉恶如仇,眼里揉不下沙子,见不得不法勾当,朝中有些人就开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感觉极不舒服。没几天,寇凖就摊上官司了,而且还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一场谋反案

大宋朝有登闻院,类似当今的信访部门,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官员,只要有话想跟皇上说,都可以去敲登闻鼓。

这天,有个叫申宗古的普通百姓,竟然跑到皇宫大门旁边的登闻院,敲响登闻鼓。状告当朝宰相寇凖。说寇凖和安王赵元杰勾结,意欲图谋不轨。

文武百官听闻谋反,个个骇然,唯恐避之不及,寇凖更是惶恐不已。这由不得他不惶恐,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寇凖不知道该如何澄清自己。

上一次,是一个疯子对着他山呼万岁,还好当时有温仲舒在,能为自己作证,怎么都能说得过去。这一次可不同了,这回人家是有备而来,时间、地点、参与者,一个不少,状纸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最让人不可想象的是另一个被告人安王赵元杰,此人是真宗的五弟,去年已经过世了,这叫死无对证,无人还寇凖清白。寇老西这回是百口莫辩,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明眼人都知道,申宗古这是受人蛊惑,无中生有,诬告寇凖和安王。不过,臣子谋反这事,对皇上来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但大度不起来,也丝毫马虎不得。

这里我们要插一句,说说安王赵元杰。

赵元杰,字明哲,初名赵德和,太宗赵光义第五子。太平兴国八年(983)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初年,加侍中、成都尹、迁剑南东西川节度使。

益王赵元杰经在成都府衙内造了座假山,花费过百万,落成之日,召其宾客前来喝酒庆贺。唯独他的老师殿中丞姚坦俯首不看,益王强迫他看,姚坦道:“见到的是血山,哪里是假山!”

益王惊问其故,姚坦道:“这座假山都是用农民的租税建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太宗处也在造假山,听闻此事,立即停工,命人将假山尽行毁去。

王小波、李顺起义爆发后,赵元杰被调离蜀川,改任扬州大都督、淮南忠正军节度。真宗即位后,授徐州大都督,武宁泰宁等军节度使,封兖王。咸平六年(1003)七月,赵元杰去世,时年三十一岁。死后,赠太尉、尚书令,追封安王,谥号文惠。

安王都死了,现在竟然有人跳出来告他谋反,真宗也是哭笑不得。

大殿上鸦雀无声,静得让人后背发毛。这时候,寇凖就希望有人能站出来,替他说句公道话,哪怕一句也行,这样,自己才可以借坡下驴,找机会替自己辩解。

真宗一言不发,寇凖的汗都下来了。

寇凖的顶头上司,宰相毕士安立即出班奏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了解寇凖的为人,知道他不可能参与谋反,臣相信他是清白的。谋反是大事,不审不清楚,不能让人背黑锅,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臣建议此事要明察。”

真宗当即命毕士安亲自审理这个案子。毕士安是开封府尹出身,开封府办案那是一个稳准狠,效率极高。他二话没说,直接把原告申宗古投进了大牢。

刑具枷锁,给申宗古一套上,问话就开始了:“你申宗古就是一个小老百姓,你是受了谁的指使,敢诬陷当朝宰相和安王,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看来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是不知道什么叫王法!”

看到这么多的刑具,申宗古当时就吓傻了,腿肚子抖得如筛糠。这时有当差的过来,提醒申宗古,你只要告诉我,这不是你的意思,是有人托你办的,纯属为了栽赃陷害寇凖和安王,这不就完了吗。

申宗古也确实是个软骨头,还没上刑,就招了。“确实有人给我银子,让我这么办的。”

毕士安正在一旁打盹,当差的过来通报。毕士安道:“行了,让犯人签字画押,审讯到此结束。”毕士安在官场沉浮多年,他明白,深挖下去,牵扯太多,也太血腥,那会让寇凖陷入更深的泥潭,对朝廷来说也是一大损失。在天灾和外患面前,稳定压倒一切。

第二天,一纸报告递到御前。毕士安奏报:“勾结谋反实属污蔑,申宗古当堂认罪,自己就是个替人出头的椽子,为了银子,栽赃陷害,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臣已经把他砍了。”

真宗也不想让自己的五弟死后背上谋反的罪名,更何况朝廷现在也需依仗寇凖这样的一位铁腕的宰相,重振朝纲,固国兴邦。

真宗道:“如此小人,砍了也罢。”

申宗古被斩首,谋反的罪名不成立,真宗也不再追究,寇凖这才得以安心政务。

◆铤而走险

再说党项羌这边,按照李继迁的嘱托,在沉寂了两个月之后,李德明终于稳固了手中的政权。

确立了对内保境息民,恢复生产;对外附辽和宋,集中力量向西向北发展,“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基本国策。

景德元年(1004)三月,李德明遣使至辽朝,上奏其父李继迁的死讯,献上李继迁的遗物,向辽国请求册封。与此同时,李德明又派遣牙将王旻奉表东京,表示归降大宋,乞求册封。

辽圣宗耶律隆绪立即遣使慰问哀悼,七月,封李德明为西平王。

得知李继迁死讯,真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赐给王旻锦袍、银带等物,并派遣侍禁夏居厚带上诏书前去颁诏,确认李德明的继承人地位。

没了李继迁的牵制,辽国的边防压力陡然大增。宋人心心所念的就是被石敬瑭送给大辽的燕云十六州,大辽稍有不慎,就会被宋军钻了空子,丢城失寨,后果不堪设想。

辽国的地盘要比宋朝要大得多,东到大海(今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今俄罗斯境内),南至长城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