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rediandy.com
字:
关灯 护眼
西瓜书屋 > 齐霸春秋 > 第七十三章 秋收来临

第七十三章 秋收来临

“这一亩田能收获多少粮食?”

车下有人回答:“能收五六斗。”

小白哦了一声,心里却在想,十升为斗,十斗为一石,一石一百二十市斤,五六斗也就是六七十斤。此时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种收的比例十分感人,种一收十乃至种一收五是常有的事。

战国时期的李悝在魏变法,那时一亩的产量是一石半左右。一石约合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魏国亩产一百八十斤。

但魏国的亩是以两百步为长,一步宽的大亩,而齐国的田长只有百步,亩制只有魏国的一半,也就是产量每亩只有九十斤。

就算齐国的气候稍好于魏国,又多用上铁器,精耕细作一番,每亩能收获百斤就顶天了。这可是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的战国初期时的收成了,而在此时,好田里收个五六斗好像也不算少。

所以那时的孟子提出理想的社会是“一夫五口而治百亩田”,君主又实行仁政,轻徭薄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那就能达到小康标准了。

不过农人要徭役,不可能随时打理农田。由于土地需要休耕,否则耕地的肥力会不足;又要种植桑麻,作为农事的补充。所以那时一年能种五十亩粟就不错了。

收获了粟米,再交上十亩地的十一税,还能留下三千斤粟米当口粮,五口之家的日子就还能过得不错,大概就可以隔上个月吃上次肉了。

但既然是理想,那就说明当时没有那么多田地,也没有轻徭薄赋的统治者。现实中还是一夫不耕,全家都要挨饿,一女不织,全家就没有衣服穿。

所以在农闲之时征发劳役,役使民力不违农时也成为一个国君仁政的重要标准。农业时代大规模的战争几乎都在秋收之后进行,为的就是秋收之后能有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力去发动战争。

现在北方主流的农作物就是粟和黍。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麦子不脱皮磨粉时口感不佳,主要用于救荒。粟和黍据说是被小白的先祖神农氏所首先驯化种植的。神农氏是早期的一个部落首领,中国南北方都有关于他的传说,也被叫做炎帝,也有人称他为后稷。

粟是种浅根作物,比起稻麦来它虽然产量低,但它耐旱耐瘠薄,也不用深耕。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的黄土高原上,疏松的黄土十分适宜人们种植黍粟。黍粟不需要像麦稻那样经常打理,只要经过播种、间苗就可以等待收获了。

粟米本身有层薄薄的壳,但很容易就能脱下来,粱米的口感要比麦子要好。粟又十分耐贮,只要合理贮存,可以保持十几年不坏,谷草又是牛马等大牲口的饲料。

在没有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的春秋时代之前,农业一直要靠天吃饭。气候的变化,雨水的好坏,虫害的多少一直影响着庄稼的收成。所以早期的人们需要大量贮存粮食,用以防备灾荒。黍粟能耐干旱贫瘠,粟米又耐贮存的特性使它脱颖而出,在农业社会早期一直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

推荐阅读: 以为自己是女人的男人 [网配]原来大神是个受 重生之兄有弟攻 不要不要放开我 这坑爹的人参 大着肚子奔小康 修仙道之——躲不掉的孽缘 不能动 运动裤下的秘密 尘慾香,夜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