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西北而行,气温越高,空气中的水分越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道上的关中迁移百姓,已经愈发的少了起来,只有零星的先行迁移的百姓,在关中各地官府差役名为护卫, 实则监控的陪同下,继续向着各自原定的目的地赶路。
风尘仆仆接连赶了一个月多路的高水寒,终于在官道岔口便宜了前进的方向。
从直通凉州的官道上,向着西南方向调转过去。
再过半旬。
队伍便已经到了鄯州境内,陇右节度治所鄯州城已然近在眼前。
这时节,西北三道早就开始整军备战,操练官兵。又遇朝廷迁移关中百姓十万户, 陇右早就官府雷动, 官道上人手充足。
只等关中迁移百姓,好第一时间交接安顿。
也正是因此,高水寒一行人的进入,一开始就遭到了鄯州境内河源兵的盘查。
在得知高水寒乃是节度王忠嗣的女婿,安西节度之子,更知晓自家节度之女也在队伍中,原本只当戒备吐蕃探子的河源兵,当即快马加鞭赶回鄯州城,通报消息。
如今的高水寒在陇右河西两道,可谓是有口皆碑。
当初,因为王忠嗣屡屡拒绝朝廷出兵征讨吐蕃石堡城的旨意,甚至是故意拖延支援,因此招致朝廷忌惮,下诏入京述职。
当初,两道人人担忧,皆在揣测王忠嗣可能就此会被朝廷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可是那时候,在朝廷看来是不遵旨意行为的王忠嗣。在陇右人看来, 这是在保护他们这些经年累月镇守边疆的将士。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王忠嗣的这一举动, 直接将他的威望,在陇右、河西境内,推送到了巅峰。
而就在他们所有人以为,王忠嗣此生再无可能重返西北的时候。却恰恰好就有高水寒的出面,机缘巧合之下竟然是将王忠嗣给救了下来,甚至于是在后面推波助澜,又让王忠嗣重归西北。
爱屋及乌之下。
高水寒同样就成了陇右官兵们的恩人。
因此。
在派出返回鄯州城通风报信的人之后。
在城外带队盘查各处的斥候小队队正,亲自陪同高水寒前往鄯州城。
“若非高将军,节度绝无返回西北的机会,节度于我等都有恩,视如亲出,爱惜麾下。当初抗旨不尊,拒不出兵,若非高将军在长安为节度说话,只怕节度危已。”
河源军斥候队正说的客客气气,脸上满是感激。
高水寒摆摆手:“伯父爱惜军中手足,此乃我等表率,某又如何能不出手搭救。如今,伯父能重回西北,秉持节度,亦是该有之事。”
斥候队正见高水寒如此说,也不再多言,只是转头道:“当初节度出事之后,却有不少人私下议论,声称节度乃是怕了,畏惧吐蕃,方才不敢出兵迎战。如今我等可算是等来了西北三道征讨不臣吐蕃,军中弟兄们如今都攒着一口恶气,只等节度一声令下,好为节度正名!想来,高将军从长安来陇右便是为了此事?”
大唐西北三道征讨吐蕃这等大事,绝无可能瞒得住。
若非大唐历来针对吐蕃,在各处关隘都是驻扎重兵,只怕这个时候吐蕃已经做了先下手为强的事情,领兵冲入大唐境内,洗劫杀戮。
不过想来,如今吐蕃境内确也是有明眼人。
很清楚,即便在提前知晓大唐未来动向的情况下,还能安耐住军队,不从高原上冲下来,却是个十足的聪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