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易打开一个扁条箱,取出一个挂轴,展开后是扬州博学院的远景图,来自鸿都门学的营造部吏员杜绝所画,为了画这幅画,洪都门生杜绝在钟山顶上吃住了三个月。
“去扬州一年多,建了一座学院,旨在培养真正的读书人。”
随后张易就把扬州博学院的学制规划完整说了一遍,最后请皇上下圣旨,给予扬州博学院毕业生正式的身份。
“微臣培训人才,是希望他们到地方上为大汉效力,恳请陛下赐予他们毕业为吏的身份。相比于举孝廉,这种专门培训的年轻学子,了解民生,熟悉政务,更适合郡县吏员职位,在职任上表现优异者,还可以通过举茂才,提拔为官员。”
办学院是打断士族垄断读书的举措,质帝一听就喜欢:“爱卿博学院毕业,可叫学士,年俸两百石。”这是最低级官员待遇了,和太学生平齐。
张易立刻说:“学士还是从县令属官做起,最初还是一百石吧,任职两年后,同级考评优秀者,升为两百石。”
扬州的每个县里,张易至少要塞进去三五十个学士,由他们辅助县令,彻底取代当地豪强为吏的习惯。
以后扬州的郡守县令都要从这些人中选拔出来,必须要有足够的基数,才能真正选拔出能吏干员。基数大了,实习生工资就不能太高,否则县里付不起俸禄,逼着他们去搞歪主意。
主要事情办完,张易不用陪皇帝练剑时,就去洛京拜访勋贵世族,礼品当然是珍珠发簪之类的。留地张氏是勋贵世族,和这些人出身相同,张易来洛京,也只会拜访他们。
闲聊之余,顺便邀请他们家族子弟,束发后就去扬州博学院就学。
勋贵子弟长大后可以入太学读书,但太学要冠礼后才能进,束发是十五岁,在扬州博学院学习五年后,刚好回来进太学,一点都不耽误,因此宾主皆欢。
迁延一个多月,张易离开洛京时,不仅带走一百六十名擂台武士和八十个束发少年,还韩说这个名士。
光禄勋侍中韩说是会稽人,博通五经,尤善图纬之学。他和蔡邕友善,张易这次来洛京,拿着蔡邕的书信请他,韩说很快就辞官,直接变卖家资,携全家人跟着张易去金陵,蔡邕推荐他当经学院副山长。
大儒卢植也想去金陵,却被张易劝阻。他是卫尉,张易还指望他能守护好皇帝,等张易把全盘安排说给他后,卢植就推荐郑玄给张易,并亲自修书给郑玄。卢植和郑玄都是大儒马融的弟子,相比于卢植当官之余教出的三瓜两枣,郑玄是真正的教书匠,手下弟子众多,张易以前想请却没敢动手,现在学院已经有了,到了请郑玄时间。
张易回程路过许昌时,碰到几十个河东家族在这里等船,因为朝廷下发的圣旨已经传到这里,这些家族立刻抢先搬到金陵。
扬州博学院不仅有大儒教授学问,学子冠礼后还能成为学士,可入郡县为佐吏,对河东士族旁支非常有吸引力。就像留地张氏,张氏旁支家不知有多少孩子,能被推荐进京入太学的,只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数人还得自己想办法。
这就是张易请皇帝下旨的原因,金陵二十八区,现在才十个区有人,大多数还在纸面上,就需要这些世族豪门的旁支庶子去买地居住,反正要分家另居,金陵显然是很好的选择。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张易把相同经历的家族,特意分配在一个区内,就是让他们自己群内进行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持续挖掘他们的潜力,形成他们区的独特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金陵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张易剿灭黄巾后,颍水,汝水和淮水就成了交通扬州和洛京的最便捷通道,船只络绎不绝,会稽的大米和丝绸通过水道送往颍川,然后再走旱路送到洛京和长安。货船回程时,更多的是带人去扬州。许昌城东,当年围捕张梁的地方,现在已经旅馆酒楼林立,是河东各郡南下扬州的聚集点。
扬州博学院开始招生,整个金陵就变成学区,如果不是张易控制地皮价位,这些搬迁扬州的小家族,到了金陵也住不起。
张易回到金陵时,扬州博学院已经录取三百多名束发孩子,还有数千孩子滞留在金陵补习蒙学,争取半年后再次投考。
想进扬州博学院就读,必须经过蒙学基础考试才行,蒙学包括《弟子规》《千字文》和《诗三百》,不能熟练背诵这三本书,无法通过考试。
因为博学院招生只看岁数和蒙学水平,根本不管出身,不少商人家庭都会搬迁到金陵来,为的就是能让孩子有个学士身份,摆脱商人家族的低下地位。
留在金陵建设城市的洪都门生很吃香,他们对三门蒙学都有深厚基础,又有大把时间,在工作之余,就会收这些孩子为弟子,赚些外快贴补家用。
才一年多时间,金陵城就已经接近二十万人口,好在钟山一圈的地盘足够大,再来一百万也能容纳。
金陵的土地都留作城市用地,这么多人吃马嚼,粮草全靠会稽运过来,无形中就促进了扬州的工业商贸和车船业的发展。
城市人多了,弊端也有,因为金陵有专门的林业从事管理,钟山上的树木是不准随意砍伐的,造成金陵城煮饭用的柴草奇缺,全靠丹阳郡商户烧制木炭供应过来,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金陵柴火紧张,却让丹阳郡的大片山林遭受砍伐。
为了保护树木不被砍伐,张易只能把眼睛看向寿春,张易把镇北将军府定在寿春,就是因为寿春附近有大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