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秤平寺内,徐知诰抬手唤过一名知客僧,客气的说道:“烦请小师父跟贵寺法华大师通报一声,就说徐知诰前来拜见。”
徐知诰的名头在江南吴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这知客僧又怎能不知?急忙躬身施礼道:“烦请徐施主稍后片刻,小僧这就去回禀住持大师。”说罢一溜小跑向内院跑去。
朱珠看着眼前这座规模宏大的秤平寺,连连咋舌道:“徐大哥,想不到江南也有这么大的寺院?这秤平寺比之汴梁的大相国寺也是不遑相让了啊!”
徐知诰笑道:“这秤平寺本名大明寺,因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而得名。南北朝时期正是佛教在我华夏大地盛行的时候,所以建筑规模自是极为壮观了。到了隋朝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于是就在这秤平寺内修建了一座‘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就是你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那座高塔了,因为这座栖灵塔的缘故这大明寺便改名为栖灵寺。再到了盛唐时期,唐朝高僧鉴真法师曾任栖灵寺住持,这栖灵寺一时间也是名声大噪。待到唐末时期又改名为现在的秤平寺了。如今,秤平寺不仅是我们江南的一座风景名胜,也是一座记载了江南历史变迁的文物了。”
听完徐知诰的介绍,安继业不无感慨地说道:“这秤平寺屹立于此五百多年,也算是经历了岁月变迁,看尽了朝代更迭啊!”
王茹说道:“往事皆已成为历史,秤平寺虽在却已是物是人非。都说乱世的烽火能够毁灭一切,也不知这秤平寺能否继续屹立于此来见证我们这一代人实现荡平乱世的理想呢?”
安继业若有所思的说道:“来到江南之后,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江南各国虽然偏安一隅,但是相对于中原战乱频仍的乱局而言却相对安定。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在江南也算是有所游历了,所见之处比之中原来说也算是一片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景象了。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心生一个想法,老百姓之所以期盼着乱世尽快终结,无非是渴望安享太平能够安居乐业,若是世间百姓皆能像江南这样,那么……江山便是分裂又能如何?”
徐知诰点了点头说道:“继业说的话,其实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若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便是乱世又能如何?便是偏安一隅又有何妨?又何苦为了一统天下的梦想而让战火不断的燃烧,让百姓流离失所呢挣扎于水火之中呢?”
“这……”听完安继业和徐知诰的话,王茹和朱珠不由一愣,虽然觉得他们俩所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中似乎又隐隐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不妥。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才是。
便在此时,忽听身后有一人沉声说道:“二位兄台此言差矣!”
安继业等人回头望去,却见身后不远处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文士面带笑容朝众人点了点头,随后缓步来到众人近前朗声说道:“在下一时孟浪,冒昧的打扰了诸位清谈的雅兴,还望见谅。但是二位仁兄的见地又着实让在下不敢苟同,故而心中有话不吐不快啊。”
安继业和徐知诰见这位中年文士面目祥和,隐然一副饱读诗书的大家风范,心下不由得好感顿生。于是同时向此人一拱手,同声说道:“这位仁兄既然有不同的见解,还望仁兄不吝赐教,一解我等心中的疑惑!”
中年文士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赐教不敢当,但是在下也确实有一些粗鄙的见解,此刻不妨说出来咱们一同讨论讨论。
“乱世之中,政权林立,即便是偶有一处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又能如何?偏安一隅并不意味着长治久安,世外桃源也不能代表着天下大同!当此乱世时节,若是没有一个铁腕政权能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掀起一场横扫乱世的长风来一举终结这个乱世的话,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就会永不间断,黎民百姓所期望的天下大同也终究只是一个幻想,而我们今日所看到的这种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一般短暂的幸福。乱世之中你可以抱定偏安一隅的想法,但是别人呢?须知财富、人口、权力、土地、仇恨等等这些种种理由都可以成为点燃一场战争的导火索。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偏安,你周围的那些政权会让你偏安吗?你想建立一个世外桃源,试问你真的能够超脱于世外吗?乱世的症结就在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华夏大地纷乱不堪,战乱持续了五百五十余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大地再次陷入了战火之中,这一乱又是三百六十余年!这两个纷乱不堪的乱世导致了整个华夏大地变得战乱频仍千疮百孔,天下兆亿苍生挣扎于水火之中苦不堪言,历史给我们的警醒还不够吗?若非强秦一统六国、隋朝一统华夏,先后终结了乱世,试问我华夏民族又何来的汉唐盛世?没有天下一统为前提,又何来的天下太平?!
“就拿眼前的江南吴国来说,表面看起来确实是国家风平浪静,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实际上呢?外有晋、梁、吴越、闽、楚、南汉、蜀国这些实力强大的政权虎视眈眈盘踞四周,外患四伏;内有朝堂之上群臣不睦、相互猜疑的内忧在身。在这看似繁华太平的表面之下,其实却是内忧不断、外患四伏充满了隐忧的局面,又何来的太平盛世可言呢?
“所以,没有一个励精图治的一代雄主来终结这个乱世,什么偏安一隅?什么世外桃源?终究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痴人说梦而已!”
听完这个中年文士的一番分析之后,安继业茅塞顿开,急忙拱手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兄台一番深入的剖析终于解开了困扰了我多日的疑问。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中年文士笑道:“不敢、不敢!鄙人晋国太原府掌书记冯道!想必这位仁兄便是威震江湖的安继业安大侠了吧?那日在邢州城内,我曾跟随在石敬瑭石大人的身侧,所以有幸得慕尊严和这位王姑娘。不曾想你们二人竟然能够跟随晋王殿下于定州一战一举荡平了二十万契丹铁骑,着实让在下钦佩不已!”
对于冯道这个陌生的名字,安继业是第一次听说,那日在邢州城内当时自己的注意力全在石敬瑭的身上,对于石敬瑭周边的随行人员确实也没有留心。听到此人如此赞扬,安继业连连摆手道:“多亏了我大哥指挥得当才有了定州大捷的战果。承蒙先生如此谬赞,在下实在是愧不敢当。”
而徐知诰听闻眼前之人竟然是冯道,不由得肃然起敬,一拱手说道:“久闻冯先生大名,今日得见足慰平生!只是不知冯先生身为晋国栋梁,为何来到我江南吴国了呢?”
冯道笑道:“徐大人言重了!鄙人不过是一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山野村夫罢了,承蒙晋王殿下抬举这才混身于朝堂之上,如何当得起栋梁的称呼?”
听到冯道一语道破了自己的身份,徐知诰诧异的问道:“冯大人又是如何知道在下便是徐知诰了呢?”
冯道笑道:“适才徐大人与那知客僧通报姓名之时,在下就在一旁,所以不小心就听到了,冒昧之处还望徐大人海涵。其实在下来到吴国已经快一个月了,所为之事乃是以晋国使者的身份前来和贵国商讨结盟一事的!”
“嗯?”徐知诰闻言不由一愣,沉思片刻后缓缓地说道:“代表晋国来与我国商讨结盟?而且已经来到吴国一个月了?如此大事,我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呢?”
冯道长叹一声道:“说到此事就不得不说令尊了。我来到吴国后考虑到令尊在吴国的权势,于是率先将拜帖投到了令尊府上,不曾想却如同泥牛入海一般没了半点声息。一个月来我曾数次去令尊府上求见,却始终被挡在门外。数日前,令尊府上突然来人,说令尊最近有要事在身无法脱身,于是就把我安排到了秤平寺的附近暂住。谁知道来到此地后,我才发现自己竟然被软禁了起来,除了秤平寺和我的住所之外,我哪儿都去不了。今日也是百无聊赖才来这秤平寺散散心,不曾想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得遇徐大人。”
徐知诰闻言,紧锁眉头说道:“想不到我父亲竟然敢擅自扣留他国使节?冯大人受委屈了,在下在这里代表家父向冯大人赔过!只是在下有一事不明,不知晋国为何会突然想到在这个时节和我吴国结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