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这批人渐成气候,在朝堂中拥有了很大的发言权,这儒家再想一家独大,垄断天下的学问和思想,就会难如登天。
现在朝廷虽然恢复了科举,但是制度却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类似于后世的高考。
科举考试通过后,其一是并不会直接授官,而是进入到各大府学中进行学习,毕业后才准予授官。其二是七品以上官员在提拔前必须到晋阳太学进行进修培训,结业后才准许外放任职。
也就是说以晋阳、镇州、京兆、洛阳和兴元、成都六大朝廷所建立的府学为中心,各府学毕业生准予授县级以下官职,负责培养基层官员。而晋阳太学,则类似于中央培训学校,负责中级官员的培训和进修。
这避免了一些私家学问和思想干扰到朝廷教育体系的情况。
所有的读书人,必须要通过朝廷的教育培训体系考核才能成为正式的官员。
这也是一种人才垄断。
与府学相对应的,是在各地设立相同的军官学校,负责培训军事指挥官和各地的治安官员,文武两套培训体系是各自分开和独立的。
各县的武尉、州防御使和团练使等武官的任免和调派权是在兵部,而不是由吏部任免,地方武装统辖权归中门使,也不在枢密院。枢密院只负责常备军的调派和作战指挥,现在其职能正在向类似于参谋部的方向转变。
朝堂中的权力制衡是四相相互牵制和制约:尚书令任圜主管六部,中门使张宪主管九寺,枢密使掌军,而屯田令掌管天下军事屯田事宜。
这说起来,屯田令卢琰手上掌握着各地近七十万户屯田军,权力也是极大。只不过各地屯田军与驻防常备军经常是权力交叉任命,枢密院和兵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着他手上的权力。
另外就是御史台,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不仅成为了朝廷常设机构,而且扩大了规模,开始派驻地方,负责监督和监察地方官员。
共和八年,在平定中原之后,朝廷这一年并没有进行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而是在全力调整地方,推行新的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
寒风渐起,在秋收之后,朝廷开始陆续抽调河西、朔方、河套、云内骑军到河北,甚至连定难节度使李彝超也接到了通知,派族弟李彝超率五千党项骑军,前往镇州听候指挥。
十月,李岌亲率三万禁军和云州骑军从晋阳出发,前往河北。
大军云集,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挑起一场对针对契丹战争,目标是幽州契丹人所控制的卢龙地区!
借口很好找,石敬瑭投靠契丹后,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大唐就以“讨逆”的名义,准备大举出兵。
十五万大军是目前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常备兵力,另外加上坝上地区集中的近八万兵力,也算是声势浩大。
李岌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河北幽州一带的防线推进到燕山明长城一线。如果契丹人肯主动放弃,退回关外,自己就只当是进行了一回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拉练。如果不肯撤兵,那么大家就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大规模决战……